首页 > 加入我们 > 文章详情
更多招聘
发布时间:2022-01-14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

西南交通大学2024年全球求贤榜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竢实扬华,人才辈出。凡一百二十八年,学校矢志于卓越工程教育,以工见长、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引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打造“中国高铁”靓丽国家名片,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5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10余位两院院士。

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构建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继续引领全国,实现连续五轮全国第一。学校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获国家科技奖总数64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4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0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与商学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0.22‰。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交通运输工程(A+)、土木工程(A)、系统科学(A-)、马克思主义理论(A-)、机械工程(A-)、电气工程(A-)、信息与通信工程(A-)7个学科进入A序列;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7个学科进入B+序列;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遥感技术、电力与电子工程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优势学科或US NEWS学科最新排名前50强。

学校设有33个教学科研单位(中心)(含4个人才特区),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铁路动力学与运载安全”基础科学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7个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包括:1个国家实验室(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铁路局科技创新平台,12个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1个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4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普基地,2个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3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平台和19个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获批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7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47亿元)”两个大科学装置。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名单(全国仅十家)。学校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国布局建设“5+2+N”空间格局的西南交通大学科创园,包括:成都“一园五区”、唐山和宜宾研究院、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等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打造“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的创新人才集聚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200余名,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聘有近50位两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名誉、兼职教授,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3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构建引领发展的8支人才师资队伍(造就更多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名师队伍,支持一批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突出贡献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后备军,吸引集聚一大批高素质预长聘制师资队伍,做大做强博士后及专职科研队伍)。

全新重塑“人才岗位金字塔体系”,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全新设置扬华教授、扬华学者、扬华博士后等3类人才岗位序列,促使各类人才“同台竞技”。系统优化“人才培育金字塔体系”,打造多类型多层级的人才培育支持体系,“一人一策”“一团一策”制定培育方案,多措并举提供全周期人才发展支持。

一、引聘岗位需求

学校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学术环境,积极为老师们“松绑解忧”“架台搭梯”,鼓励和支持教师“静心学术、潜心育人”,产出高水平和标志性成果,符合条件可申请免考核。

(一)顶尖人才

01 扬华首席教授

面向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国际重要学术奖项获得者等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顶尖人才。

★ 薪酬福利

一人一议。

★ 工作条件

一人一议。

(二)领军人才

02 扬华讲席教授

面向创新能力强,在本学科领域取得高质量成果,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公认,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能够建设高水平科研大平台和创新团队,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80-100万元+(税前),一人一议,另加高端奖励绩效;

2. 安家费及租住房补贴:150—200万元(税前,未叠加省市奖励及资助金);

3. 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符合条件,认定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2. 科研配套经费:学校参照相关计划(项目)科研经费划拨(按不超过1:1标准配套),特殊学科根据科研实际需求配置;

3. 实验平台:根据科研实际需要配置实验及工作用房,面积和设备需求采取“一人一议”;

4. 研究生招生指标:博士招生指标单列;硕士招生指标≥3名/年;

5. 本人有意愿且具有管理经验的引进人才,可提供相应管理职务。

03 扬华特聘教授

面向创新能力强,在本学科领域取得高质量成果,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公认,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能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的突出贡献人才。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70万元+(税前),一人一议,另加高端奖励绩效;

2. 安家费及租住房补贴:100—150万元(税前,未叠加省市奖励及资助金);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符合条件,协调解决配偶工作。

★ 工作条件

1. 符合条件的认定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生医类100—150万元人民币,人文社科及文化艺术类60—100万元,特殊学科根据科研实际需求配置;

3. 实验平台:根据科研实际需要配置实验及工作用房,面积和设备需求采取“一人一议”;

4. 研究生招生指标:博士招生指标单列;硕士招生指标≥2名/年。

(三)青年人才

04 扬华青年特聘教授

面向创新发展潜力大,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高质量成果,取得标志性成果,作出较大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45—60万元+(税前),一人一议,另加高端奖励绩效;

2. 安家费及租住房补贴:80—150万元(税前,未叠加省市奖励及资助金);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符合条件,协调解决配偶工作。

★ 工作条件

1. 符合条件的认定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2. 科研配套经费:参照相关计划(项目)科研经费划拨(按不超过1:1标准配套,最高可达300万元),特殊学科根据科研实际需求配置;

3. 实验平台:根据科研实际需要配置实验及工作用房,面积和设备需求采取“一人一议”;

4. 研究生招生指标:博士招生指标单列;硕士招生指标≥2名/年;

5. 符合条件,本人有意愿且具有管理经验的引进人才,可提供相应管理职务。

(四)骨干人才

05 扬华学者

I类:教授/研究员(含先聘后评)序列

面向创新发展潜力大、在本学科领域崭露头角,具有突出研究或技术创新能力,具备学术带头人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人才。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35-50万元+(税前),另加高端奖励绩效;

2. 安家费及租住房补贴:40-80万元(税前);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符合条件的认定博士生导师资格;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生医类60—100万元人民币;人文社科及文化艺术类30—50万元;

3. 实验平台:根据科研实际需求配置工作及实验用房。

II类:特聘研究员

面向国(境)外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和良好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学者;一般具有博士后经历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科可适当放宽2-3岁);采取准聘制管理。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30-40万元+(税前),另加高端奖励绩效;

2. 安家费:40-60万元(税前);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授予研究生导师资格,硕士研究生指标2-3名/年,聘期内符合条件者可转为“长聘制”师资;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生医类60-100万元;人文社科类30-50万元;

3. 实验平台:根据科研实际需求配置工作及实验用房。

(五)后备人才

06 特聘副研究员

面向海内外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较大学术发展潜力和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青年学者;一般具有博士后经历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采取“预聘制”管理。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23—28万元(税前,含学校“青苗计划”或省市资助),另加高端绩效奖励;

2. 安家费:24万元(预聘制管理期内学校提供住房补贴3万元/年,转入“长聘制”管理后学校一次性提供安家费不低于15万元);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聘期内符合条件者可转为“长聘制”师资;另可申报学校相关人才计划;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科10万元,文科5万元。

07 助理教授

面向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且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年龄不超过35周岁(对于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在实践方面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可放宽到硕士学位且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采取“预聘制”管理。

★ 薪酬福利

1. 年薪:底薪18-23万元(税前,含学校“青苗计划”或省市资助),另加高端绩效奖励;

2. 安家费:20万元(“预聘制”管理期内学校提供住房补贴5万元,转入“长聘制”管理后学校分三年总计发放15万元);

3.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聘期内符合条件者可转为“长聘制”师资;另可申报学校相关人才计划;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生医类10万元,人文社科类5万元。

08 专职博士后

面向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原则上获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年龄可适当放宽)。

★ 薪酬福利

1. 理工生医科前两年不低于30万元/年(税前),最高可达46万元/年(税前);人文社科前两年不低于28万元/年(税前);可申请享受国家、省市区的其他项目资助;

2. 科研配套经费:理工生医类10万元,人文社科类5万元;

3. 政府提供生活资助1000元/月,学校配套提供租房补贴1000元/月,可选择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

4.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 工作条件

1.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参加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通过后可申请转入“长聘制”师资;近五年以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项目和论文等成果可作为职称评审业绩使用;学校专职博士后职称评审指标单列。

2. 在站期间或出站后,可申请助理教授或特聘副研究员等“预聘制”教师岗位;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转为特聘副研究员。

09 专业技术人员

专职科研人员

主要面向承担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科研平台、重大工程建设任务,高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

★ 薪酬福利

1. 实行协议工资制,具体标准由科研团队负责人与受聘人员协商决定;

2. 在聘期间享受学校教职工基本福利。

★ 工作条件

1. 按学校相关规定,可申请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

2. 可以以学校名义申请校内外各类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后享受与校内在职职工同等奖励政策;

3. 达到研究生导师聘任条件,可按相关程序受聘为研究生导师,并招收研究生。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面向从事辅助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或为教学科研提供管理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

★ 薪酬福利

1.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具体标准和发放方式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在聘期间,学校购买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并享受教职工基本福利。

★ 工作条件

按学校相关规定,可申请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

(六)柔性引进人才

10 扬华特任教授(校企联聘)

非全职职位,主要面向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重大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高级专家,通过联合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等方式柔性引进的“校企联聘学者”。

★ 工作待遇

1. 薪酬:一人一议;

2. 符合条件的,学校优先推荐申报有关人才计划;

3. 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工作保障。

11 扬华讲座教授

非全职职位,主要面向国(境)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高级专家,通过短期聘任形式柔性引进。

★ 工作待遇

1.薪酬:一人一议;

2.符合条件的,学校优先推荐申报有关人才计划;

3. 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工作保障。

诚邀海内外英才依托申报2025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1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应聘办法及联系方式

应聘者将个人详细简历、学术代表作全文、他人引用及评价等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至拟应聘学院联系邮箱并抄送学校招聘邮箱,邮件中应注明应聘人才类型;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和专职博士后岗位也可登录学校招聘网https://cpyc.swjtu.edu.cn/进行简历投递。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一)学校联系方式

1. 扬华首席教授、扬华讲席教授、扬华特聘教授、扬华青年特聘教授、扬华学者(I类)、扬华特任教授(校企联聘)、扬华讲座教授引聘相关事宜请联系:

西南交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黄老师 段老师 任老师

电话:+86-28-66368380 +86-28-66366202 +86-28-66366055

Email:talent@swjtu.edu.cn

2. 国家“海外优青”项目相关事宜请联系:

西南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联系人:刘老师 马老师

电话:+86-28-66367275 +86-28-66367226

Email:kjczdb@swjtu.edu.cn

西南交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黄老师 段老师 任老师

电话:+86-28-66368380 +86-28-66366202 +86-28-66366055

Email:talent@swjtu.edu.cn

3. 扬华学者II类(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专职科研人员相关事宜请联系:

西南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师资管理科(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金老师 李老师

电话:+86-28-66367082

Email:szb@swjtu.edu.cn

4. 专职博士后相关事宜请联系:

人力资源部师资管理科(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黄老师

电话:+86-28-66367210

Email:bgb@swjtu.edu.cn

学校网站:https://www.swjtu.edu.cn/

联系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邮编611756

(二)教学科研单位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查看教学科研单位联系方式:https://talent.swjtu.edu.cn/#/index/details?type=4&id=1667086243656548354


服务平台
招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