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天下英才 > 沈志云 > 文章详情
沈志云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

沈志云

沈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

机车车辆专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52年7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本校工作,现任西南交通大学一级教授。1957至1961年留学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201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84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志云长期研究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SHEN-HEDRICK-ELKIN’S THEORY),至今仍被广泛引用。1981-1991连续六次学术论文入选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年会的大会宣读论文。1993年被选为该协会第13届学术委员会主席,主持召开学术年会,并编辑出版“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 and on Tracks”一书。1989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无轮缘磨损的货车径向转向架,1990年起由铁道部示范性推广,1995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1998的十年间,沈志云主持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最高时速当时可达450千米,现已提速至600km/h。该试验台199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他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2000和2002年入选全国百篇最佳博士论文。2006-2011年担任铁道部高速列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专家工作组组长,期间并在其以后积极投入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究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1929年5月28日,沈志云出生于湖南长沙县的一个“教师之家”。父亲为乡村小学教师,长兄和姐姐为中学教师。沈志云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从小求知上进,勤奋好学。

1943至1949年,沈志云就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艰苦的生活,严格的训练,名师的教导,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全校前茅,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

1952年,唐山工学院(后改名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赴苏留学,在前苏联留学生活中,他利用假期冒着严寒,跑遍了几十家大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在学术造诣很高深的尼科拉耶夫教授的指导下,从几十个研究课题中选择“修理中的尺寸链”作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出发,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研究,又回到生产中去试验,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交生产单位应用。

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归国后先后担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发表了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引用。

1988年,开始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服务平台
招聘岗位